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换句话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所以,一方面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要从思想、制度、纪律与反腐等方面进行党的建设。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党的建设,最关键的要素都是党的干部与党的组织。因此,能否做好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发挥好党的组织功能与优势,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效能和党的建设成效。对于党的干部与组织建设,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无疑需要良好的选贤任能制度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为了有效保证领导干部的高素质专业化以及各级领导班子的选优配强,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指出,要充分发挥我们党在选贤任能过程中的组织优势,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组织优势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组织基础。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与发挥好组织优势与选贤任能制度效能,必须探析组织优势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对选贤任能制度效能、国家治理效能的中介作用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组织优势如何更好地促进选贤任能效能的发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出相关建议。
一、组织优势及其在选贤任能中的表现特征分析
组织优势概念比较模糊,尚未见到权威的界定,需要我们在此进行分析与探讨。组织一般是指互动的人群集合,是一种具有集中协作功能的系统,其内部具有高度专门化和高度协作性的结构。组织在管理学中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动词含义,是指对党政机关、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分散的人、事及其他要素的安排,使之结合成为一个系统或整体,或者完成与落实相关任务的过程;二是名词,是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与结构体系。优势是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或超过同类事物中其他情况的形势,具有比较性、显著性和稳定性。
目前,关于组织优势方面的文献非常少,基于对管理学中组织概念的理解、讨论和实践认知,笔者认为组织优势主要是指基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体系、组织活动、组织成员、组织功能和组织原则等因素在管理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突出特征与作用。简而言之,组织优势就是人们对组织机构、组织成员、组织活动特征和作用的概述。例如,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组织,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的组织使命、严密的组织体系、严肃的组织纪律等高度组织化的特点,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动员力、行动力、战斗力。这种组织优势是基于比较而言的,也是显著存在的,支撑了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这种优势还是稳定牢固的,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和重要支撑。组织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优势之一。在选贤任能制度中,组织优势具体表现为组织结构优势、组织视野优势、组织动员优势、组织宣传优势和组织把关优势等。
(一)结构优势
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认为,政党的价值在于把分散的个人组织起来,或把一些地方社团、群体整合到政治体系之中。通过组织结构凝聚团结成强有力的政治共同体是政党长期执政的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也可从其强大的组织结构优势上找到答案。组织结构优势是组织优势在选贤任能中的首要表现,居于系统性、宏观性和基础性地位。选贤任能制度的组织结构优势体现在结构体系、结构关系和结构功能等方面。(1)在结构体系方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党的组织体系”的概念。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中央组织是大脑和核心,地方组织是枝干和枢纽,基层组织是毛细血管,三级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现有各级地方委员会3198个、基层组织493.6万个,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9.9%。(2)在结构关系方面,组织结构优势不仅体现在体系内部结构的完备性上,还体现在党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关系的协调性与协同性上。例如,中国政党组织结构是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领导—合作”与“执政—参政”关系的复合体,这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关系是组织结构完备、协调有序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通力合作、互相监督,这种新型政党结构关系有利于代表的广泛性、目标的一致性、决策的科学性、治理的有效性。反观西方国家,执政党与在野党是竞争甚至对抗关系。麦迪逊(James Madison)曾指出,党争严重危害社会和集体利益。(3)在结构功能方面,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看,一定的结构服务并满足于一定的功能,组织结构随组织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国,选贤任能的结构与功能呈双向互动关系。在结构对功能的促进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领导,在组织和意识形态层面深刻塑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体系,形成了集中统一的党政结构。这种党政结构能高效、充分地利用组织资源,加快组织优势向干部选任效能转化。上述结构体系、关系和功能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组织目标)奠定组织基础,提供资源保障。
(二)视野优势
东西南北中、工农兵学商,中国共产党拥有全面统筹、选任与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与能力,这种机制与能力是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聚才选才视野优势为基础的。所谓“天下”就是要有全球视野,扩容人才蓄水池。德才兼备与不拘一格也体现了组织干部选任视野的独特性。因此,组织视野优势在选贤任能中具体表现在对象范围、选拔标准与模式渠道等方面。(1)对象广泛、五湖四海。庞大的干部人才队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在中国选贤任能的优势中,既有人才基数优势,更有选才视野优势。五湖四海的宽广视野是用好庞大人才基数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畅通公务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交流渠道,主动吸纳党外优秀人才,积极录用海归精英,显著提高了干部的“四化”水平。中共十八大以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坚持全球视野,从70亿人口中选人用人,发放人才绿卡,建设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而在西方国家的党派政治中,选人用人视野狭窄,主要原则是基于小圈子内部的利益交换。2022年英国执政的保守党成员仅有17万人,占英国人口总数的比重约为0.3%。同时,近亲繁殖、政党分肥、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问题无法避免。例如,美国肯尼迪家族、克林顿家族和布什家族长期盘踞政坛,把持重要岗位。(2)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党组织选人用人秉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原则,在政治品德过硬的前提下,把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放在重要位置,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到领导岗位上。党组织特别关注基层和生产一线骨干,将在抢险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基层干部放到重要岗位。(3)模式多样、渠道畅通。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选拔任用的百年实践中,借鉴、探索并最终形成了委任、选任、聘任、考任和竞任等模式。选贤任能模式的多样性,一方面打通了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的晋升通道,另一方面畅通了干部的流动渠道。在党管干部原则下,干部可以跨部门、跨地区交流与流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而西方国家实行“两官分途”制度,政治任命易产生权力精英和寡头统治,形成“有组织的少数人支配大多数无组织的人就不可避免”的现状。
(三)动员优势
组织动员优势是指为了实现目标组织迅速,高效调动人力、物力和心力的优势。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指出,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组织动员优势是组织的号召力、领导力和统筹力的综合反映。(1)动员号召力。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具有先进政党集中领导、制度体系建构完善、发展目标明确、各方力量整合凝聚的特点。基于崇高使命的价值号召力是组织号召优势的基础。费正清(John Fairbank)曾指出,国民党军队装备了美国援助的卡车、坦克和飞机等现代化武器,其溃败原因不是武器不足,而是缺乏明确的目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新中国以一穷二白的底子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正是以“保家卫国”为目标,号召、动员人力和物资驰援前线,为最终获胜奠定了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民众上下联动、众志成城,形成全国“一盘棋”。而西方政府和领导人则无法有效动员、组织其民众。(2)动员领导力。战略动员往往发生在危急、紧迫的情境下,这时资源往往呈现松散、无序和碎片状态,只有领导核心强大、有力,才能高效地统筹资源。在组织动员中,党的组织领导力通过思想、决策、人事、执行和监督发挥统筹协调的整体作用。(3)动员统筹力。动员号召与动员领导是在特定的机制下,由专门机构统筹实施的。在动员机构上,党委有领导小组、委员会,部队有政委,政法机关有政治部,专项事务还有工作专班;在动员机制上,革命时期有“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新中国成立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例如,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动员优秀的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据统计,2013—2020年,全国累计派出驻村工作队25.5万个,共有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下沉基层助力脱贫攻坚。在党的高效组织下,各种组织资源得以高效调动与利用。党组织把先进分子、优秀人才和有志之士团结在一起,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治理国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四)宣传优势
宣传优势是组织形成共识、获取支持的重要方式。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中,宣传(政治传播)主要是指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信息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系统的有机运行过程。内部宣传有助于集团成员作出一致反应,是集团内部有效领导的基础;外部宣传是为了赢得更广泛的群众支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宣传优势在主体、手段和成效上为组织优势的巩固和提升提供了资源。(1)宣传队伍的整体性。普通党员和党的干部是最基础、最广泛的宣传主体。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在党内,领导干部是团队核心和中坚力量,需要实干;在党外,领导干部是执政党的派出团队,要会宣传。(2)宣传机构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宣传机构的重要地位及其传播手段的广泛性能够保障宣传主体部署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中,宣传部与组织部一样,建党之初就已设立,并一直保持重要地位。宣传部部长与组织部部长共同承担党员教育工作,负责编写党员教育教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宣传部部长均由常委兼任,是地方党委的领导成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六成以上海外受访民众认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整体上不断上升。(3)宣传影响的高效性。截至2022年7月,中共一大纪念馆共接待186.4万参观者。截至2021年11月底,“学习强国”注册用户总数超过2.57亿人,日阅读人次保持在9.0亿左右。新功能主义者认为,一个组织系统就是一个价值模式。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宣传体现的是组织价值,最终体现为对宣传对象的价值影响上。为了使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党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政治意识管理,这体现在党对干部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塑造上。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评选、表彰“最美公务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坚定了干部的政治信仰,提高了队伍的先进性。
(五)把关优势
把关是指导定调,把控前进的方向;是守住防线,抵御风险;是严守选贤任能标准,保证干部质量。如果说组织优势发挥激励、引导功能,那么把关优势则起到兜底、保障和约束作用。在选贤任能过程中,把关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方方面面,体现了党组织对干部选任全过程的把控。(1)把关内容的关键性。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下,党中央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选贤任能的重点是把好党员干部廉政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层层设防、处处设防”,“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严把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和亲情关,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渗透、侵蚀选贤任能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把关则流于形式。例如,2022年英国首相苏纳克任命有吸毒史、受到霸凌指控、有擅离职守行为的人员为内阁成员,反对党和民众指责其用人失察。(2)把关过程的严密性。组织部门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把关主要体现在入口把关、过程把关和出口把关等方面,贯穿选贤任能的全过程。自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颁布以来,2002年、2014年和2019年的三次修订都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进行了调整和完善。2019年修订版确定了分析研判和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五个环节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每个环节都突出党组织的把关地位和作用。由“酝酿与决定”“民主与集中”“惯例与规则”等对立统一关系组成的党的干部选任过程,有别于西方政党选任干部的程序特点和制度属性。在美国,白宫幕僚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总统高级顾问等职务不需要经参议院批准,属于总统直接任命的高级政务官,其提名、任命过程不经过组织的全面、严格把关。例如,特朗普任命其女婿为白宫高级顾问。(3)把关方法的多样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干部队伍建设既需要“优选”,也需要“严管”。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群体的监管,廉政意见“双签字”、巡视巡察和选任追责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反观美国,为了加强对官僚的控制,规避参议院对内阁成员、军事和外交部门高级官员的审核,越来越多地采取政治任命的方式来挑选高级官僚,选任了大量缺乏执政经验的人员到重要领导岗位上。而应该起到权力制衡作用的国会却一再包庇同一政党的官员,把关程序和方法形同虚设。
二、选贤任能制度效能及其组织优势促进机制与作用分析
选贤任能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之一。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确选贤任能的制度效能是什么,并且分析选贤任能制度是如何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
(一)选贤任能制度效能分析
选贤任能制度效能是选贤任能制度运行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总称。分析中国的选贤任能制度效能可以从人才队伍数量、制度运行效率和制度运行效果等方面入手。
1.数量庞大。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重要论断,要求“建设一支庞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党组织不但管干部,同时也管人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2003年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扩大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战略人才等15支人才队伍。
2.运行高效。效率是效能的直观化表现,中国人才选任工作组织有序、运行顺畅、效果显著。从组织对人才的管理上看,干部管理过程中的五大体系环环相扣。从组织对人才的培养上看,年轻干部梯队建设与人才队伍规划确保了各类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从组织运行上看,在选贤任能工作方面,组织具有强大的执行力。五年一次的省市县乡四套班子换届工作涉及各级政府和单位,高效有序的换届不仅实现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班子结构得到持续优化,还使得党治国理政的蓝图得到强有力的贯彻实施。从效果的显著性上看,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曾对上万名民众进行过调查,其中94.7%的被调查者对换届工作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
3.效能显著。选贤任能效能体现在选贤任能的组织目标匹配、执行、转化和实现上,通过整体素质与干事效果将选贤任能制度的各项优势转化为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2021年中国进行了55次航天发射,频次约为每周一次。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发射、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计划稳步推进,而美国意在重启登月计划,但阿尔忒弥斯1号火箭发射却一再推迟。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美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率从2019年的10.5%上升至2020年的11.4%,贫困率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共计3720万人处于美国联邦政府贫困线以下。在航空航天、脱贫攻坚工作的显著成效背后,是组织对数量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效能的贡献。
(二)组织优势的中介促进机制分析
优势与效能是一组可能与现实、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从转化促进机制上看,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是潜在的现实;现实是可能的发展,是实现了的可能性。优势(可能性)与效能(现实性)内嵌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实现组织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机制基础。从转化条件上看,优势向效能的转化不是自发的,优势实现正向、显著的效能转化需要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资源。我们在中央组织部工作设计与基层组织人事管理实践中发现,组织工作与干部工作具有关联性。在选贤任能制度运行过程中,组织优势形成转化动力,通过发挥中介促进作用,最终实现选贤任能制度向治理效能转化。具体来说,选贤任能制度通过组织优势发挥的中介促进作用分别形成直接的制度效能与间接的制度优势。一方面,“选贤任能制度”通过“组织优势”中介转化为“选贤任能制度效能”,成为“选贤任能制度”自身的直接效能。“选贤任能制度效能”又转化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以及有效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效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了国家治理效能。另一方面,“选贤任能制度”和其他制度优势通过“组织优势”中介转化,共同形成“制度优势”,彰显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进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最后表现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选贤任能制度、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国共产党执政优势、国家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通过“组织优势”相互连接、转化和放大。“组织优势”既是转化中介,也是转化资源,还是转化动力(见图1)。
从宏观的国家制度优势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效能)角度看,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本质上是执政主体将执政资源合理、高效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资源,形成了显著的执政优势。中国共产党具有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五大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22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均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表明在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效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发挥了关键的中介作用。例如,“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可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根本原因。
从微观的选贤任能制度与选贤任能制度效能角度看,选贤任能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的过程本质上也是组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组织资源是以干部资源为核心,以网络体系为依托,以制度原则为纽带的各种资源的总和。选贤任能制度通过对组织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形成组织优势,组织优势的发挥转化为制度效能。在选贤任能的制度设计到制度实施最后产生制度绩效的过程中,组织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促进作用。在选贤任能制度转化为选贤任能制度效能的过程中,组织优势体现在选贤任能制度对“党管干部”原则的贯彻、对党组织主体的巩固、对“德才兼备”标准的执行、对干部严管优选结果的保障上。此时,组织优势转化为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初次效能通过组织优势的再次转化,表现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再生治理效能。
(三)组织优势在转化中的作用分析
上述宏观与微观的两组关系间并不是彼此独立、相互割裂的,而是通过组织优势与干部队伍加以连接并相互转化的。
从选贤任能制度与国家制度优势的关系上看,一方面,微观的选贤任能制度是宏观的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选贤任能制度优势也是整体制度优势的有机组成内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就包括“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国家制度的整体优势是选贤任能制度通过结构、视野、动员、宣传和把关等方面的组织优势实现的。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制度优势也通过组织优势不断促进选贤任能微观制度体系的发展。由此,选贤任能制度与国家制度优势通过组织优势实现了双向互动。
从选贤任能制度效能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效能)的关系上看,以党政领导干部为“关键少数”的干部队伍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领导核心、执政团队和实施主体,发挥了“放大器”作用。结构、视野、动员、宣传和把关等方面的具体优势将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政策以毛细血管的方式延伸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通过组织优势选拔任用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是重要的组织资源,不断促进选贤任能制度效能放大为治国理政效能。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基础和人才保障。
基于组织优势的五个方面表现和选贤任能制度效能三个维度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组织优势对选贤任能制度效能转换的促进作用可以概括如下(见图2)。选贤任能制度通过组织优势的五方面表现及其四种作用机制转化为选贤任能工作三方面的效能,包括数量庞大、运行高效与效果显著。组织优势的中介机制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四方面:有序转化、凝聚协同、引导统一、激励鞭策。以上四种作用方式相互配合,从整体上促进了五大组织优势的作用发挥,将其加速转化为选贤任能制度的三方面效能。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组织优势对选贤任能制度效能转换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序转化。通过组织的结构体系、结构关系、结构功能和组织把关,理顺各种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将干部、组织和制度等要素有机整合,增强选贤任能制度对党治国理政的支撑作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凝聚协同。通过组织视野、组织动员和组织宣传,把静态的制度、分散在全球与全国各地的人才、不同阶层背景下多元的价值凝聚协同为共同的方向和一致的选择。这种发展共识和价值认同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干部与相关资源整合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上,使个体选择服务于组织选择,部门目标体现组织目标,局部利益服从国家利益。(3)引导统一。通过组织宣传与组织动员,可以把组织的使命、价值和精神转化为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可以将各方面人才与相关资源吸引和聚集起来,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4)激励鞭策。通过组织宣传教育与严密、完备、系统的组织把关,不仅可以帮助用人主体对人才进行“正向”管理,还可以进行“反向”监督与警示教育,通过双线管理推动干部队伍的高素质与专业化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组织优势在选贤任能工作中的创新发展
中共二十大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主要表现出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多党相争的现代化;二是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不是物质富足、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是环境污染、不可持续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掠夺资源建成的现代化;六是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一国富强、唯我独尊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为了有效发挥组织优势对选贤任能制度效能转化的作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坚持巩固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体现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情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多党竞争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坚持与巩固党的领导。组织优势能否有效发挥,并促进选贤任能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也取决于是否坚持与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选贤任能制度建设、优势发挥和效能转化归根结底需要党的组织领导、组织统筹和组织配置。结构、视野、动员、宣传和把关等组织优势的具体表现形式实质上都是党的领导在不同维度上的体现。我们需要在地位、作用、主体、环节等方面巩固和坚持党的领导。在纵向上,以党的领导统帅选贤任能制度、组织制度和人才制度,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横向上,将党的全面领导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对广大干部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人事管理、政治管理和权力管理。
(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外,还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先富带后富,东部帮扶西部发展。组织优势能否有效发挥并促进选贤任能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也取决于是否有效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础,以此为核心能有效构建党和国家的组织机构。民主集中制原则既有助于保障党员群体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又有助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形成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组织合力。中共二十大报告要求“贯彻民主集中制,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这种创新和改进一方面体现在民主的集中和集中的民主之间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上,要求进一步吸纳领导集体、干部人事部门、参与群众的意见,协调决策权、行政权和监督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另一方面,选贤任能需要依照民主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民主决策;在民主推荐、考察公示、任前公示和全委会表决等环节尽可能扩大民主;要对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公务员管理等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总之,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就是要从主体、程序和体制等方面着手,保障组织优势向选任效能转化。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不是物质富足、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现代化,是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一国富强、唯我独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导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共产主义的特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全人类解放”。因此,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久久为功,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一茬接着一茬干。组织优势能否有效发挥并促进选贤任能制度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效能,也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干部是组织的骨干,领导干部是政党执政的骨干力量。“关键少数”的干部资源是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组织资源,是组织优势发挥中介作用的关键要素。在选贤任能组织优势的资源开发、功能实现和需求保障等运行机制中,都离不开作为“催化剂”的干部资源。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强化干部素质培养。干部素质分为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政治素质过硬表现为对党绝对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业务素质过硬表现为业务能力突出,富有创新意识以及履职尽责能力。二是要遵循组织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发挥组织优势的作用,探索干部队伍开发工作的规律,通过组织体系与组织功能,在整体把握素质观、开发观、协同观和发展观的基础上,推动干部人事管理的思维变革、环节优化和结构更新,构建起“评价—配置—开发”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四)推进制度守正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是环境污染、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掠夺建成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相比,建设难度更大,挑战更多。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底子薄,负担重,人均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像西方列强通过掠夺资源来实现现代化,也不愿意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难度与压力迫使我们推进制度创新,要求我们既要进行制度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又不能主观行事,必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因此必须坚持制度守正与创新并行。组织优势能否有效发挥并促进选贤任能制度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效能,也取决于组织是否能够有效推进制度守正出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组织优势的发挥要求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中。选贤任能作为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把组织制度建设贯穿于干部的选、育、管、用全过程中。所谓守正就是要立足根本,稳步推进;创新就是要开放包容,积极探索。选贤任能制度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基,提高组织优势,催发选贤任能制度生长,从而为组织优势的发挥奠定制度基础,为选贤任能效能转化提供制度保障。推进制度创新,提高组织优势,一方面要坚持选贤任能组织建设的“中国特色”,赓续建党百年来制度主体、制度功能和制度体系等方面的传统,在选贤任能过程中,坚持委任、选任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创新聘任制与考任制等选任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国外先进经验,综合推进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组织转型,不断促进选贤任能制度优势向中国式现代化效能转换。
总之,在选贤任能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过程中,组织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促进作用。组织优势通过有序转化、凝聚协同、引导统一、激励鞭策等促进作用,把选贤任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数量庞大、运行高效和效果显著的效能优势。通过组织优势的促进,选贤任能制度不断发挥效能转化作用:把个体的干部效能转化为集体的队伍效能再到整体的组织效能;把个体效能转化为整体效能再到系统效能;把选贤任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选贤任能的制度效能再到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为了有效促进选贤任能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进一步坚持、巩固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制度守正创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