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举办
我院与相关单位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论坛,5月28至29日,在广东广州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主题为“人才高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战略、人才评价与创新”,由广东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主办,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专业委员会、广东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承办,《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期刊支持参与。
本届年会遵照疫情防控从严化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澳门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德勤香港公司等机构、企业负责人共300余位现场参会。年会同步在线直播,30余名专家、学者线上参与互动交流,在线观众总计超过53万人次。
与会代表合影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主持开幕式,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国家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李朴民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及兄弟学会致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劳帜红、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成代表地方政府相关单位致辞,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才测评专业委员会会长萧鸣政教授代表主办方主持闭幕式,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丁友刚教授致闭幕词。
论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问题发表真知灼见,16位特邀嘉宾在主论坛进行主题演讲,10位重要嘉宾进行主题发言,81位嘉宾在七个分论坛进行报告,并创新性地开展了期刊主编圆桌论坛。论坛规模大,中国大陆22个省市区及港澳台代表报名参加论坛。规格高,两个人才领域国家级学会会长出席,国内相关领域顶级、权威专家出席。成果丰硕,论文收到合格论文59篇,32篇评为优秀;大咖专家分别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经济学、心理学、企业管理、企业咨询等多方面,从港澳台不同方面的优势为人才高地建设献计献策;探讨什么是人才高地,为什么要建人才高地,如何建设人才高地,探讨国家竞争力、人才高地建设、人才高地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机制,国内外人才高地的比较与特色,宏观与微观人才聚集,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评价等。
开幕式
年会主论坛于5月28日9时在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正心堂开幕。
开幕式由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教授主持。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教授主持开幕式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对本次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前来参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他简要回顾了广东财经大学在人力资源学科上的投入与成就,认为本届论坛充分关照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广东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相信本届论坛一定能够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致开幕辞
国家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致辞发言。本届论坛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研究的一次重要活动。他特别指出广东财经大学作为论坛东道主在人才研究方面建树颇多,体现了其站位高、有远见的办学特色,相信学校能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劳帜红总结了近年来广东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突破和成绩,并代表该厅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广东科技事业和科技人才工作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希望与会来宾通过论坛充分交流、密切合作、集思广益,碰撞出智慧火花,结出丰硕成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成代表该厅向与会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广东人才事业的各位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李朴民代表主办单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向承办方及全体会务组成员的辛勤付出致以衷心感谢。他指出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时期,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而人才又是科技创新的根基。他表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要秉持开放创新融合的工作原则,把握人力资源的学科特色,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一如既往地担当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推动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为促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成果发布会
在成果发布会环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李震宣布了1949-2019新中国70年人才评价优秀教材评选过程和结果,通过大数据评价方法、基于发行量、被引次数、是否列入国家级教材、作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出版社级别等指标、按照10%的比例,最终《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员测评与选拔》《人才测评》《人员素质测评》《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战略性绩效管理》等七本教材获选1949-2019人才评价的优秀教材殊荣。同时,李震副会长还宣布了本届论坛优秀论文评选过程和结果,评审专家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独立评分方式从四个维度出发对每篇论文进行分项打分,评审审核组对各位专家的分数进行审核分析,最终评定优秀论文32篇。
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第一阶段,香港中联办广东联络部副主任刘任辉以《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战略高地》为题作报告分享。他以“定位高”、“优势强”、“作用显”三个关键词破题。所谓“定位高”,即高定位、高标准。所谓“优势强”,主要表现在制度优势、位置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这四大优势有赖于“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和“成立人才培养基金”两个条件做支撑。所谓“作用显”,就是要通过建立人才库、成立人才协会、言传身教和培训办班等方式“用好存量”,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等“吸纳流量”,通过粤港两地高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增量”。他相信在中央全力支持下,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清华大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以《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题作报告分享。他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天才”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四有人才”人才观谈起,重点梳理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人才观。他指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着力点,首先在于要明确人才的定义,树立动态人才观,精准识别人才;其次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有所侧重地确定人才培养的重点;再次就是在就业阶段需要破除歧视、保护权益和提供机会。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院长萧鸣政教授以《国家竞争力、人才高地与评价战略思考》为题作报告分享。他从国家竞争力切入,认为目前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概念与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国家竞争力不但包括经济实力还包括军事实力。一方面经济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背后是众多创造财富的核心人才的努力,这些核心人才是以战略科技人才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军事实力也是国家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部分,一国军事实力提升的背后同样有赖于掌握核心军事科技人才的努力。两者共同说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在于人才作用发挥与价值转化,因而人才高地建设势在必行。
人才高地建设的核心在于评价的战略引领与促进,他以3个条件特征、3个过程特征和3个结果特征对何为人才高地进行了诠释,给出了5个方面的人才高地建设评价战略,构建了由3个1级指标, 9个2级指标,30个3级指标构成的指标评价体系,为人才高地建设战略评价与标准引领促进提供了学理遵循。
萧鸣政教授在做主题发言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导王重鸣以《全面绿色转型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为题作报告分享。他认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了人才战略的核心理念与行动策略,未来绿色转型与可续人才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议程的首要议题,以生态力为核心的创业五力模型能够强化人才聚能赋能使能效应。具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人才成长生态系统具有六大特征,之后应通过绿创人才网、科创合作园、人才服务圈等形式加速绿创行动,借鉴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与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创新平台的合作,扩大大湾区人才战略合作计划的规模。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罗贤甲主持了第一阶段的论坛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第二阶段,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赵曙明以《全球人才挑战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管理》为题作报告分享。他指出,疫情加速了“数字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最稀缺的资源。通过对全球人才流动和国内人才流动的透视,可以发现当前人才竞争的三大特点、四大影响因素和两大趋势。根据大湾区人才分布特点、开发优势和趋势,以深圳为代表的城市做了大量的人才政策创新。最后,他总结了大湾区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四大挑战,给出了新时期大湾区城市人才工作的重点。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魏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报告分享。他认为,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以“湾区人才”工程促“湾区通”,把湾区的独特优势转化为聚才优势。具体来看,一是要实施“人才通”促进融合发展,二是要推进“就业通”吸引港澳人才,三是要依托“社保通”推动普惠共享。其次要突出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体制机制特色定位,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创新高地。具体来看,一是坚持国际导向,面向全球招揽天下英才;二是坚持要素融通,加快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三是坚持深化改革,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四是坚持精准导向,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北京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以《数字化时代组织与人才机制创新》为题作报告分享。他指出人才高地是企业家备受尊重,企业家精神得到极致弘扬的高地;是人才创新创业与持续奋斗的高地;是优势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优势的高地;是世界级企业与行业领袖造就与聚拢的高地;是知识产权交易与创新成果加速转换的高地。从人才高地的内涵出发,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能否相互驱动,以及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能否相互融合。大湾区企业转型升级的要点在于坚持长期价值主义与创新向善的思维,登科技高山,下数字蓝海,聚天下英才,与资本共舞,做“三好”企业。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教授谢克海以《人才生态建设的微观视角》为题作报告分享。他通过“三个烦恼”引出了企业发展的GREAT模型,即“基于价值观的宏大目标”、“源自组织与运营的出色结果”、“一流高管团队”、“贯穿战略始终的禀赋意识”、“优秀生态环境中的人才队伍”,它们共同构成了组织生态的核心。基于此,他认为企业组织效能、组织能力、组织管理和组织生态的优化必须以组织建设为基点,关键在于打造一个合适的组织建设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人才战略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王建民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为题作报告分享。他首先通过SWOC模型总结了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战略选择的条件,即五大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进而给出了战略人力资本原则、攻克难题和建造基础原则、“雁阵”格局和集团化作战原则、制度和文化认同原则、多样化开发与利用原则五大战略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五大战略选择和五条实现战略的路径。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绩效管理研究室主任任文硕以《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竞争力比较研究》为题作报告分享。她从国家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迎接国际人才竞争新挑战等理论和现实命题切入,对人才竞争力指标的框架搭建、构建依据、构成结构、权重设置和数据处理进行了说明,以“一总四比”概述了数据比较的结果,得到了本研究对大湾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五大启示借鉴。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导邹新月主持了第二阶段的论坛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第三阶段,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姚凯以《以国际人才双循环促进大湾区人才高地示范区建设》为题作报告分享。他认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着良好的战略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国际和国内挑战。当下大湾区人才高地示范区凭借广东省层面的“四通”政策展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具备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未来应借鉴以上海浦东为代表的国际人才双循环的经验做法,以统筹提升人才共治水平、加快搭建全球化的人才平台体系、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挥引领性和示范性、对标世界一流人才生态建设人才双循环节点。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刘帮成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区域人才一体化加速推进构想》为题作报告分享。他认为区域功能再定位、制度创新、“元”治理、尊重人才要素特殊性、发挥第三方独立监督和科学评价功能是加速湾区人才一体化的可行性建议。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雷涯邻以《面向人才高地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端创新工程人才》为题作报告分享。她立足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梳理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情况,指出中国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工程教育大而不强、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存在大量供给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和学生人文素养不深等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正通过探索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尝试本研贯通高端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全周期多元化实践教学体验等教学改革配套举措提高人才培养成效。这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高雄师范大学人力资源与知识管理研究所创建所长、教授刘廷扬以《可持续发展观人才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为题作报告分享。他指出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中国必须担起大国责任追求经济转型,而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人才投入。可持续发展观人才大体可分为执行层面的人才和概念与生活态度的人才,需要具备面向基础的能力和大硬实力。为达到这一点,企业要强化员工的认同度,从内部沟通做起,让员工相信并身体力行。
第六届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大学战略及规划办公室主任、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的作用》为题作报告分享。他从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和紧迫性谈起,指出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在特定科研领域具备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且有“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加持,其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意义和作用更为凸显,必将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开发服务处处长、研究员牛萍以《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与国际启示》为题作报告分享。她认为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是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人才发展的新要求。在理论上与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代表的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体系相承接,在实践上与以美国、韩国、芬兰为代表的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型国家所提供的国际启示相对应。新时期的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应以支撑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为出发点,以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手段。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刘祖华主持了第三阶段的论坛主题演讲。
会议现场
分论坛
5月28日19时,论坛在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北2教学楼进入分论坛环节。
分论坛一以人才高地建设为主题,由广东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郑金栈主持。
上半场郑州大学考试与人才测评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成教授、山东大学商学院刘文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学系副主任陈书洁副教授、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凡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高级经济师耿子恒博士分别就“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人才协同发展问题”“我国自贸试验区人才便利化机制建设研究”“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背景下人才需求变化与政策匹配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讨论”“产业视角下数字赋能人才高地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等主题进行报告。东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贾建锋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张相林副教授、山西财经大学孙利虎副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下半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贾建锋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相林副教授、山西财经大学孙利虎副教授、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高俊杰助理研究员、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吴军明助理研究员、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陈姗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学生易槐凯分别就“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实现路径研究”“北京CBD人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赋能产业升级”“信任人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如何为高质量发展试点与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技能人才高地建设思考”“我国人才共享平台的建设现状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启示”等主题进行报告。
郑州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主任王文成教授、山东大学商学院刘文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学系陈书洁副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分论坛二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为主题,由广东财经大学粤商学院教授、硕导李焕荣主持。
上半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汪怿研究员、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袁淑玉副教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郭晟豪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讲师陈新明博士后、山东建筑大学讲师单士甫博士分别就“新时代人才发展变局与趋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演化路径、知识图谱及研究展望”“全球人才高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中心提高国际人才吸引力的建设路径”、“人才政策、经济复杂度与城市创新——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证研究”“我国西部地区人才集聚度分析——以乌兰察布为例(合作)”等主题进行报告。辽宁师范大学孙立樵教授、举贤网科技有限公司王尚峰董事长、澳门科技大学鄞益奋副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下半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田大洲副主任、举贤网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王尚峰董事长、广东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讲师褚勇强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邓诗范、北京大学澳门文化交流协会何文楷会长、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鄞益奋副教授分别就“区域技能生态建设-以东莞为例”“大湾区全球人才竞争战略实践”“乡村人才振兴的广东实践”“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构建高校交流平台,助力湾区人才发展”“澳门人才引进新政探析”等主题进行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汪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高中华教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郭晟豪副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分论坛三以科技、创新人才为主题,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爱梅教授主持。
上半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徐斌教授、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赵普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明杰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总工王德庆副教授、大连工业大学鲍晓娜副教授分别就“数字化创新人才定位研究”“科技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优势、不足与优化策略”、“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中人才网络结构与测度”“打造粤港澳产业科技人才数字化大数据平台”“变革与转型:数字化人力资源转型要素、模式与路径”等主题进行报告。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张相林、中关村创享人力资源大数据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蒋北麒、中国科学院大学汤超颖教授、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中斌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下半场中关村创享人力资源大数据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蒋北麒、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中斌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孙殿超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安、北京高校澳门学生联合会(澳门大学生代表)理事长何泽亨分别就“拥抱人工智能,携手‘数字员工’”“智能化人才盘点理论与实操应用探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管理人才建设路径研究”“高层次科学家的管理职务与科研论文产出关系研究:以院士为例”“文旅金融领域创新及人才研究”等主题进行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徐斌教授、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赵普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明杰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分论坛四以人才评价为主题,由广东财经大学粤商学院副院长顾文静教授主持。
上半场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叶兴艺教授、北京潜质大数据科学研究院常务院长刘佰明、重庆云日信息技术公司董事长黄子华、广东勒克梭融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泽恩、河北正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浩分别就“湾区建设中国别区域研究人才的集聚与评价”“基于元宇宙VR的人才评价方法创新研究”“基于核心胜任力模型的粤港澳人才培养引进策略”“大湾区自贸试验区职业技能人才政策机制、人才生态与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国企改革背景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研究”等主题进行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芳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李涛教授、江西师范大学MPA中心主任淦家辉副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下半场广西民族大学李涛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芳教授、江西师范大学MPA中心主任淦家辉副教授、辽东学院伍俊华副教授、广东新华双高人力资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蒲国亮、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魏高亮分别就“互联网使用与政府绩效评价:基于广西数据的实证研究”“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主评人胜任力构建与提升”“新时代中国培育全球治理话语人才的几点思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职业素质开发模式构建”“数字化时代下的高潜人才识别与培养”“基于C-D生产函数的广东省人才贡献率研究”等主题进行报告。重庆云日信息技术公司董事长黄子华、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叶兴艺教授、河北正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浩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分论坛五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由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李蕙羽主持。
上半场云南财经大学李永康副教授、北京索菲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CEO尹川、中国节能延安水务公司副总经理吴万鹏、桂林高等专科学校李蕙羽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生张蓉分别就“大学生创造力对创业动机影响的实证研究”“人才学习中的学习行为原理”“新就业形态与人才开发新理念”“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创业行为的关系研究”“互联网时代共享员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等主题进行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广科教授、大连工业大学人才测评研究所所长谷力群教授、广东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陈小平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下半场大连工业大学人才测评研究所所长谷力群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无障碍联合重点实验室陈文助理研究员、广西到校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占儒、北部湾大学黄娟副教授、广州九尾科技CEO王锐旭分别就“青年大学生领导力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概念、整合框架与研究展望”“到校外大学生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实践分享”“到校外十年生涯”“九尾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分析”等主题进行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冯绍红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梁栩凌教授、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永康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分论坛六以人才政策为主题,由广东财经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处处长林莉教授主持。
上半场重庆大学罗章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智立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源副教授、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韩淼、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瑞婷分别就“人才高地建设与政策环境打造”“公务员能力建设与评价实践:基于日本与新加坡的经验研究”“国际公务员跨文化领导力研究——基于联合国司局级以上中国籍职员的案例分析”“雄安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研究”“强定力、问需求、善机制,推进现代化人才发展新篇章”等主题进行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何勤教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马秀玲副教授、深圳大学崔宏轶副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下半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何勤教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马秀玲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欧阳帆副教授、世纪发展集团京港联菁英汇执行主席吴紫羽、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宋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嘉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婉丽分别就“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政策演进、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人才政策变迁及对策建议——基于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的政策文本分析”“建立健全需求侧青年人才供给机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对澳门《人才引进制度》的思考与展望——兼谈人才流动中的‘信息茧房’效应”“浅谈定向选调生制度在澳门与横琴一体化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三大湾区人才政策对粤港澳人才高地建设的启示”等主题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智立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源副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瑞婷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分论坛七以组织人才管理为主题,由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教授刘俊主持。
上半场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康杰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匡萃冶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讯管理学系李彦良助理教授、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讲师顾璇博士、宜春学院李铁斌副教授分别就“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员工思想动态研究”“警察领导人才开发的美国借鉴”“传统产业企业形象与组织人才吸引力关系研究——福利满意度调节效应”“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绿色企业文化建构的理论探讨”“赣州红色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开发对策”等主题进行报告。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追教授、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吕厚超教授、汉哲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磊博士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下半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吕厚超教授、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李丹、黑龙江省委党校孙宏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行副教授、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陈亮副所长、大连工业大学学生甘活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李想分别就“社区困难群众心理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社会网络视角下兵团人才本土化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才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展望”“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支撑研究”“乡村振兴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高校中青年教师过劳死表现及其成因研究”等主题进行报告。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康杰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匡萃冶教授、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其图教授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主题发言
5月29日8时30分,主论坛进入主题发言环节。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刘善仕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高地》为题作发言汇报。围绕“产业集聚就能聚才吗?”“‘筑巢’就能‘引凤’吗?”“为引才而引才能聚才吗?”“政府主导能聚才吗?”“‘产业-平台-人才’三轮驱动模式如何聚才?”“广东省产业发展战略”“广东产业人才现状”“广东省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八个要点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导王晓辉以《OD的中国本土化问题与红色管理思想》为题作发言汇报。通过阐述“OD是什么”和“OD不是什么”明晰了OD的内涵,即OD既是一门管理哲学,又是一个方法论。并对OD“中热西冷”现象和其在西方组织管理界的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们不能只讲西方的管理者和管理思想”,提倡通过加入红色管理的思想实现OD概念和知识理论的本土化。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谌新民以《致力降低体制性差异成本,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市场一体化》为题作发言汇报。通过梳理世界四大湾区体制机制的异同及国内三大经济区域与人才高地的发展现状,认为优势互补是破解大湾区人才市场困局的新思路,分类管理是以产业为导向推进人才市场一体化的新方法,循序渐进、降低成本是推进人才公共服务接轨的新途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振兴与人才发展战略应从营商环境、市场机制和公共政策三个角度切入设计。
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教授、硕导李美华以《浅谈MBTI人才测评对大学生的就业规划的影响》为题作发言汇报。她渐次分享了MBTI人才测评概述、MBTI对大学生就业规划的影响、MBTI在就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和对MBTI人才测评的展望四块内容,认为该研究为将MBTI人才测评引进高校的就业规划指导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广东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人力资源学院人才系主任、教授陈小平以《世界人才高地建设指标国际比较与启示》为题作发言汇报。通过介绍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的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以及当前世界人才高地概况,展现了世界人才高地的国际变迁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以美国硅谷指数为代表的人才高地建设指标进行了梳理。最后从管理实践、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三个角度总结了本研究对于当前人才高地定量研究的启示。
青岛大学教授宫准以《人工智能助力沿海城市海洋人才环境高质量发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综合评价》为题作发言汇报。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海洋人才是推动海洋强国发展的中坚力量,研究建设海洋人才赖以生存的环境十分重要。继而对“海洋人才环境需求和问题”“生态位理论”“海洋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海洋人才环境评价模型”和“建设海洋人才环境策略”进行了具体阐释。
合正集团人力副总经理石磊以《变革.提效.赋能:以数字蝶变推动业务破局——深圳H企业人才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实践》为题作发言汇报。他从企业角度指出在数字化时代,人口结构和人才需求都发生了剧变,人才数字化的探索已势在必行。认为应从“变革管理体系”“推进数字赋能”“构建人才平台”和“强化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出发实现人才数字化,并从“政企融合”和“校企融合”两个角度出发对人才数字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广东深圳云创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善华以《先行示范区背景下深圳市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为题作发言汇报。通过背景介绍、评价原则建构、方法论说明发现了人才资源、人才效能、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并基于此给出了优化深圳市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的四大具体建议。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博导陈建新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为题作发言汇报。他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澳门青年人到横琴的发展意向,以此管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意愿,即更多受访者对前往横琴持积极态度。最后,他立足于“知-扩宣传”“信-增人流”“行-促合作”对琴澳未来在青年人才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展望。
德勤香港公司咨询经理、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傅誉以《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特殊价值与作用》为题作发言汇报。通过对香港独特人才结构的介绍,展现了香港人才国际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特征,说明了香港在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可以起到的特殊辐射价值和回流效应。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章主持了论坛主题发言。
期刊主编圆桌论坛现场
期刊主编圆桌论坛
《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米加宁、《行政论坛》主编温美荣、《公共行政评论》主编朱亚鹏、《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主编李震、《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副主编何剑等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公共管理期刊主编参与了期刊主编圆桌论坛,圆桌论坛由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光团主持。
米加宁认为《公共管理学报》的用稿风格在于现实的中国场景、真实的实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及规范的学术研究,并从概念逻辑、有限问题、有缺陷、思想方法工具统一、想象力、真实性六个角度说明了什么是好的学术文章。
温美荣指出《行政论坛》的发稿范围主要集中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自创刊以来得到学界同仁的支持和鼓励,期刊转载率和引用率持续攀升。她认为主题相关度、观点创新度、逻辑性、政治导向正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本刊的选稿关注点所在,并鼓励青年学者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持续深耕。
朱亚鹏对《公共行政评论》对期刊的审稿过程和栏目设置进行了简介,突出了本刊“青年友好”的特色。继而,他从四个标准出发对“受欢迎研究”进行了界定,尤其强调切实的理论贡献是是否值得发表的重要考量。最后,他对本刊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呈现和特点梳理,鼓励学界更多关注大湾区区域合作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
李震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历史回溯和简要介绍,强调本刊的特色是“问题导向”“理论深度”“有限研究”。近年来本刊重点关注“人才强国”“人才高地”“数字化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等议题。并指出本刊在选稿过程中注重专业性,注重结合学术活动加强和中青年学者的交流。
何剑指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作为经济学综合期刊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他重点就“学术期刊的意义”发表观点,由学术的概念的切入,从学术期刊六个方面的意义出发认为经济学期刊务必做到“学”与“术”的统一,要纠正当前经济学研究领域重“术”轻“学”的现象。
五位专家老师还就观众现场提问作了翔实、富有启发性的回应。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专业委员会会长萧鸣政教授主持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专业委员会会长萧鸣政教授主持。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凡副教授、广东新华双高人力资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文军、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赵普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方振邦教授、深圳市锦绣前程人才服务集团总经理邢凯旋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智立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康杰教授等代表分别对分论坛进行总结汇报。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友刚教授作闭幕式致辞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友刚教授作闭幕式致辞。他表示论坛在各位领导、专家、嘉宾、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参与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他谨代表学校对各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各地宾朋把宝贵的学术热情和专业智慧带到了广东财经大学。他表示本次论坛参会嘉宾的规模和水平较往年有极大进步,从论坛议程的多元化来看,今年的论坛内容更丰富、环节更多样。广东财经大学将以举办此次论坛为契机,一如既往地勇担时代使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好人才,向国家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湾区情怀的一流财经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