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港)人才评价中心(筹)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VR大数据实验室(筹)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专委会广州办事处
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广州办事处
首页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班子工作总结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简称“人才研究院”)成立于202012月,并于20215月成为学校六大实体科研机构之一。成立至今,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人才研究院萧鸣政院长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人才研究院取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现将战略定位与发展概况、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和未来重点工作四大方面进行总结,并汇报如下: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概况

(一)发展战略

人才研究院目前确定了以下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发展使命、愿景与品牌。

发展使命:积极推动人才评价与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不懈奋斗。

发展愿景:努力建设成为以人才评价为核心,以人才开发为战略,立足湾区、面向世界、服务国家的新型科研机构

核心品牌;“人才论坛”+“人才报告”+“人才评价研究与应用”+“项目咨询与社会服务”4大核心品牌。

(二)组织架构规划与发展

人才研究院组织结构规划与发展如下图所示:


1   人才研究院组织结构规划与发展示意图

研究院共10个正式编制。目前配置人员5名,兼职人员9人。其中院长1名,副院长1名,党支部书记1名(隶属于科研党总支),院长助理1名,办公室副主任1名。

合署机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专委会广州办事处;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广州办事处。

合署机构组织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   合署机构组织结构图


  1. 建章立制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建章立制”作为机构管理正式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研究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共起草管理制度14份,包括研究院章程、财务报销、科研人员管理、专报发表、会议管理、固定资产及办公用品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科研奖励、日常管理、新闻发布、项目管理、信息共享、勤工助学等。目前正在试行的规章制度包括:

1.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章程;

2.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财务报销制度;

3.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管理条例;

4.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专报发表管理规定;

5.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会议管理制度及议事规则;

6.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固定资产及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7.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人事管理规定;

8.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科研管理办法;

9.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科研奖励资助办法;

10.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院日常管理细则。

(四)管理团队

1.领导班子:

院长:萧鸣政教授(兼职)

副院长:陈小平教授(兼职)

2.党支部书记:褚勇强博士(专职)

3.办公室:

院长助理:魏伟博士(专职)

副主任:陈清帝(参编行政人员)

(五)科研团队

研究人员,由无到有,在学校领导关心与帮助下,目前专职研究人员2人,兼职人员2人,行政人员1人。由于目前人才研究院正式的全职研究人员过少,只有2人,因此目前研究院搭建了以咨询专家、校聘兼职教授、专职科研人员、校内外兼职科研人员相结合的科研队伍。

目前研究院有校内兼职人员6人,校聘兼职教授6人,专职科研人员2人。

1.校内专家

萧鸣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聘请专家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专家委员副主任;人才测评专业委员会会长。

陈小平: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专委会秘书长,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

褚勇强:博士,讲师。

魏  伟: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校内兼职专家

万希:人力资源学院教授;黎晓丹:人力资源学院讲师;黎中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黄文浩:公共管理学院

3.校外专家

任文硕: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管理和考核奖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校聘兼职教授。

王明杰: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校聘兼职教授。

康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硕导,校聘兼职教授。

张相林: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校聘兼职教授。

郭晟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校聘兼职教授。

吴新辉: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导,校聘兼职教授。

4.校内兼职学生

杨丹妮:人力资源学院;谭诗平:人力资源学院;欧婉文数学与统计学院。


)重点平台

重点平台由无到有,在学校领导关心与帮助下,目前有五个重点平台正在规划与加快建设中,分别为:

1.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人才评价中心(与广东省人社厅共建)

2.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VR大数据实验室(筹)

3.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中心(筹)

4.中国数字人才评价中心(与广州市海珠区人才办共建,双方已揭牌)

5.全国人力资源学科课程与教材评估中心(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双方已揭牌)

办公场所

办公场所由无到有,在学校领导关心与帮助下,研究院现有办公室三间,地点在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幼儿园306-308室,功能上分为院长办公室、行政人员办公室和专职科研人员办公室。目前,由于空间有限,专职科研人员办公室一体两用,还作为研究院的会议室使用。


二、科研成果成效

(一)绩效考核排名

2021-2022学年科研机构考核中,研究院得分位列第一位,在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活动成果概况(2020.12-至今)

1.承担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厅级课题。

2.承担6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委托横向课题。

3.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理论文章。

4.出版6部著作教材。

5.撰写8份咨询报告(3份获副省级及以上领导批示)。

6.完成8份研究报告(获得省委组织部、省委政策研究室、省财政厅人教处、广州市委组织部、深圳市口岸办等部门认可)。

7.承办3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论坛,其中1场国际论坛。

8.27个政府部门、企业、协会等开展合作。

9.接受5家媒体采访。

(三)人才论坛活动

1.承办4场人才论坛

第一届(2021年)、第二届(2022年)、第三届(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和创新发展论坛、2022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四场论坛线上观看人数累计超过150多万人次。其中,经过三届论坛的积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论坛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2.受邀出席11场人才论坛

研究院领导班子及专职科研人员受邀参加11场各类人才论坛活动,包括“数字化赋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全国第一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大会”“第九届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坛”“第九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测评专业委员会年会”“第十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测评专业委员会年会”“2021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人才发展论坛”“第二届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论坛”“‘琶洲论剑’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人才猎头大赛”“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大赛”“广州市第二届人力资源博览会”等11项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赛事

(四)科研项目

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积极承担原有工作单位的国家课题工作和承担人才评价相关横向课题。目前,研究人员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政府和行业协会委托社会服务课题6项。2021年以来,横向课题科研经费累计到账81.6万元。

1.国家级项目

国家治理体系下的选贤任能制度优势与创新发展研究(重大,萧鸣政);

领导干部执政本领评估体系与开发机制研究(一般,下,萧鸣政)

中国海洋人才生态圈构建研究暨动态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子课题,陈小平);

战略科技人才素质结构与开发战略研究(一般,陈小平)。

2.其他项目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第十三届党代会课题《广东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课题《科技专员能力素质指标研究》;

广东省财政厅人教处、省财政学会课题《广东省财政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情况调查分析》;

佛山市人社局、广东省家政协会课题《佛山南粤家政从业人员调查》;

广州市黄埔区人社局、广州市开发区人才集团《黄埔人才指数白皮书》;

深圳市特发口岸服务有限公司课题《深圳市口岸专员工作规范研究》。

(五)学术文章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努力奋斗,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包括校定A类论文1篇,B类论文3篇,C类论文3篇,其他类论文若干篇。部分重要论文节选如下:

中组部权威刊物《党建研究》: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管理多维分析;

《光明日报》:创新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人民论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青年的责任、挑战与对策;

《中国行政管理》:人才高地建设的标准与路径——基于概念、特征、结构与要素的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人才政策与科创企业创新绩效:人才创新行为及工作敬业度的双中介作用;

《南方日报》(理论版):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广东省委组织部权威刊物《广东党建》:关于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国家人社部刊物《人力资源服务》:统筹协调 系统推进 以人才工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广东经验。

(六)学术著作

《广东省人才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2021》(广东省第一本人才研究报告)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蓝皮书2021》(连续27年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研究2021)》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研究(2022)》

(七)决策咨询报告

《关于加快健全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获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主要领导2人批示;

《关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人才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的对策建议》获广东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关于健全广东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获广东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广州市汽车产业人才发展与对策建议》获广州市委组织部采纳。

(八)媒体报道采访

1.专家采访

萧鸣政院长围绕“人才高地建设”、“人力资源学科建设”、“青年就业年龄歧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等问题接受凤凰网广东频道、南方都市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媒体的采访。

陈小平副院长就“四天工作制”问题接受搜狐智库采访。

2.人才论坛媒体报道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论坛的媒体报道共30多篇:其中包括今日头条、搜狐、新浪、中国网、经理人等全国性媒体对16000字新闻稿的全面报道,也包括南方+、澳门濠江日报等粤港澳大湾区8家媒体的系统报道,也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苏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多家高校的宣传报道,还包括中关村创享人力资源大数据联盟、广东新华双高人力资本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宣传报道。

(九)重点推进项目

1.省人社厅项目

公共服务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人才评价中心

科研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VR大数据实验室

2.海珠区委项目

(中国)数字人才评价与培训研究院

3.人才联盟项目

大湾区人才评价与开发研究联盟

4.其他项目

大湾区(内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十)交流合作

1.国(境)内外合作单位

政府部门:科技部、澳门中联办、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民政厅等。

高等院所:北京大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

学会团体: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澳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专委会)、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广东省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会、广东省博士博士后人才发展促进会、澳门专才学会、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等。

企业:南方电网公司、广东倍智集团、珠海华发集团、南粤集团(澳门)等。

2.合作模块

主要包括6大合作模块,分别为:

- 人才论坛

- 人才评价

- 人才蓝皮书

- 智库咨询

- 人才培训

- 人才大数据中心

三、存在的问题

回顾人才研究院成立至今的发展,我们感到在以下四个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一)科学研究有差距

经过两年的筹备,研究院的科学研究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团队人员不足、任务繁重客观原因,导致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人才论坛有差距

人才研究院已经成功举办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论坛,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全国也有了一定影响力,成为广东财经大学重要的品牌学术活动,但离国际大湾区人才论坛标准有差距,国际化水平,尤其在吸纳香港特区的参会嘉宾上仍需继续努力

(三)政校合作有差距

当前各级党政机构对于人才课题研究的需求多、要求高由于缺乏稳定、持续的对接机制,加上科研人员数量有限等因素,政校合作成效离预期有一定差距。

(四)平台建设有差距

因为人才研究院成立时间不长,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人才评价中心建设处于筹备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中心建设还存在经费、专家队伍等因素限制,因此平台建设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五)办公空间无法满足平台建设需求

目前,研究院的三间办公场地均为机构必须的基本办公空间,仅能作为日常办公使用。未来,研究院正在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人才评价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评价VR大数据实验室均为与省人社厅共建的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需要配套专门的科研场地。目前,我院已经向学校提出产教融合大楼的场地使用申请,希望能得到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

四、未来重点工作

1.继续努力完成独立设置科研机构考核指标。

2.拓展人才队伍来源,加大博士后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各类博士后与新招聘的人力资源学院优秀博士,充实研究团队

3.积极申请学校产教融合大楼的科研场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人才评价中心(广财支点落地按期通过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项目验收工作,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服务湾区的高端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打好基础

4.探索推动与澳门中联办联合举办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论坛,创新论坛的举办形式,持续扩大影响力

5.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其他国际湾区交流合作。

6.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中心建设,破除各类人才流入湾区的数据壁垒。

7.探索开发大湾区重点行业、卡脖子行业的人才地图与人才发展报告,高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决策咨询。

8.优化组织机构建设,厘清各研究中心与研究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9.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

10.争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1.做好决策咨询和社会课题研究与服务工作。









最新文章